利用孩子出生当天的日期起名

2024-05-16 12:38:15  编辑:万年时历网  

像利用出生时的年份起名一样,利用出生时的月份起名也是许多人采取的方法。这种方法中的一种是利用当月所在的干支起名,具体干支查万年历便可知道。在我国,利用干支纪月的习惯出现很早,在汉代人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·历书》中已见应用,后来便通行开来。另外,在习惯上,我国对月份还有一些别的称呼,各按时令特点和花果草木名称命名,起名时也可以利用月份的别称。如农历正月别称端月、建寅、孟春、孟陬,二月别称仲阳、大壮、花月、杏月,三月又称建辰、莺时、梅月、桃月,四月又称朱明、正阳、孟夏、桐月、槐月、除,五月又称建午、天中、蒲月、榴月,六月又称林钟、秀月、荔月、荷月,七月又称肇秋、建申、瓜月、巧月,八月又称建西、正秋、桂月,九月又称霜序、建戌、菊月、玄,十月又称孟冬、应钟、阳月、阳,十一月又称建子、畅月、葭月,十二月又称腊月、嘉平、临月。上述这些月份别称,都是起名的较好素材。如有人起名为罗建寅、刘孟春、杜正阳、王建午、胡秀月、孙正秋、孟二冬、赵嘉平,等等,都是利用了月份的别称。

利用孩子出生当天的日期起名

利用孩子出生当天的日期起名,也是指利用当天的别称起名,这种别称同样来自旧时的干支纪日法。从来源上看,我国的干支纪日法出现很早,在甲骨文里已经有商代用干支纪日的记载。后人通过对春秋时期日食的研究,进一步证明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(前720年2月10日)起,我国的干支纪日一直连续不断,而且成为通例。至于利用干支纪日法起名,也就是当孩子出生以后,做父母的可以去查万年历,看这天是旧历纪日的哪一天,接着就可以利用当天的干支来起名。另外,我国古代还根据月亮的圆缺情况对“日”有不同的别称,如农历每月第一天别称初一、朔日,第十五日别称望日,第十六日别称既望,每月的最后一天(二十九或三十)别称晦日,这些别称同样可以用来起名。如汉代有位著名人物叫东方朔,清朝有位画家叫汤若望,名字中的“朔”、“望”都与他们出生当天的日期有关。

至于根据孩子出生的“时”起名,也包括利用孩子出生时的干支纪时法起名,其方法与干支纪年、月、日法相同。由于干支纪年、月、日、时合起来是8个字,过去也叫“八字”,而根据“八字”起名也是过去民间和现在的一些起名公司常用的方法之一。此外,我国过去还有多种纪时方法,如把一天分为5个时辰,把不同的时辰分别称为晨明、朏明、旦明、蚤(早)食、宴(晚)食、隅中、正中、少还、铺时、大还、高春、下春、县(悬)东、黄昏、定昏;或者把一天分为10个时辰,让昼夜平分5个时辰,其中白天的5个时辰是朝、禺、中、晡、夕,夜里的5个时辰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(后用五更来表示);或者把一天分为12时,并以12个地支命名,即子时(约相当于23—1点)、丑时(1—3点)、寅时(3—5点)、卯时(5-7点)、辰时(7-9点)、已时(9—11点)、午时(11-13点)、未时(13-15点)、申时(15-17点)、酉时(17—19点)、戌时(19-21点)、亥时(21—23点);或者以12时为基础把一天分为24个时辰,即把12时中的每个时辰平分为初、正两部分,成为子初、子正、丑初、丑正、寅初、寅正等,与现在一天24小时时间一致;或者以12时为基础把一夜分为五更,即戌时为一更,亥时为二更,子时为三更,丑时为四更,寅时为五更;或者进一步把五更中的每更分为五点,即每更的2小时被5个点的24分钟平分,从而有“三更四点”、“五更三点”的说法。不过,在上述这些纪时方法中,最有影响的仍是12时纪时法。由于其被广泛采用,以致不同的时辰还有不同的别称,有些时辰的别称甚至多达9个。其中子时的别称有夜半、午夜、子夜、中夜、夜分、宵分、未旦、未央、丙夜,丑时的别称有鸡鸣、荒鸡,寅时的别称有平旦、平明、平骑旦、清旦、大晨、早晨、黎明、日旦,卯时的别称有日出、日始、旭日、破晓、点卯,辰时的别称有食时、蚤(早)食、朝食,已时的别称有隅中、日禺、东中,午时的别称有日中、日正、正午、平午、亭午、平昼、正南、中午,未时的别称有日侧、日昳、西中、日昃、日央,申时的别称有晡时、日晡、下餔、下市、夕食,酉时的别称有日人、春时、日落、日沉、傍晚,戌时的别称有黄昏、晏晡、牛羊人、日夕、日暮、日晚,亥时的别称有人定、定昏、寅夜、合夜。当然,我国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,而常见常用的名称又较为复杂,一般是根据太阳所在的位置或吃饭的时间确定时辰。如把太阳出来的时候叫做旦、早、朝、晨,把将近正午的时候叫做隅中,太阳正中的时候叫做日中、正午、亭午,把太阳偏西的时候叫做日昃、日昳,把太阳下山的时候叫做夕、暮、晚,把太阳下山后叫做黄昏,黄昏后是人定,人定后是夜半(或叫夜分),夜半后是鸡鸣,鸡鸣后是昧旦、平明,平明也就是又到了天亮的时间。此外,古人一天两餐,早餐的时间在日出后隅中前(7—9点),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;晚餐在日昃后日人前,这段时间叫晡时(15-17点)。上述这些不同的纪时方法及其名称虽然看上去很乱、很庞杂,但为我们的起名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毕竟我国的人口太多,起名需要多样性,起名面临的问题是素材太少而不是太多。如果知道了孩子出生的准确时间,便可以利用当时时间的别称为孩子起名。事实上,不少名人在起名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,甚至其名字本身就带有出生时辰的名称。如北京市原副市长邓拓的乳名叫旭初,父亲为他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出生在天将放亮之时。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乳名叫“小酉”,是因为他出生在下午的5-7点,这一时间也叫酉时。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据说出生在寅时,即凌晨3点,他的父母便为他起名寅初。

利用季节的名称或季节的别称起名,也是人们常用的方法之一。论季节,一年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每个季节又有不同的别称。其中春季又称青阳、阳春,夏季又称朱明、炎亭、长赢,秋季又称素商、金天、商节,冬季又称元序、安宁、青冬。此外,每季又各有三个月,每个月别称孟、仲、季。如春季第一个月别称“孟春”,春季第二个月别称“仲春”,春季第三个月别称“季春”;夏季第一个月别称“孟夏”,第二个月别称“仲夏”,第三个月别称“季夏”;秋冬两季各个月的别称以此类推。再者,每个季节又各有6个节气,其中春季有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,夏季有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,秋季有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,冬季有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,合称24节气。这些名称,也都是可以考虑入名的。如有人起名叫孟庆春、黄秋生、刘青阳、宋安宁、赵雪儿,名字中都用了表示季节的词。


黄历查询
1 2 3 4
5 6 7 8 9 10 11
12 13 14 15 16 17 18
19 20 21 22 23 24 25
26 27 28 29 30 31